初三答疑 加入小组

老师我想要每一课的原文,注释及其问题可以吗?

发表于2018-08-29 1088次查看
老师我想要每一课的原文,注释及其问题可以吗?

1回复
  • 2楼 teacher 2018-08-29

    课内文言文阅读

     

     隆中对

    魏晋:陈寿

      亮躬耕陇亩,好为《梁父吟》。身长八尺,每自比于管仲、乐毅,时人莫之许也。惟博陵崔州平、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,谓为信然。

      时先主屯新野。徐庶见先主,先主器之,谓先主曰:“诸葛孔明者,卧龙也,将军岂愿见之乎?”先主曰:“君与俱来。”庶曰:“此人可就见,不可屈致也。将军宜枉驾顾之。”

      由是先主遂诣亮,凡三往,乃见。因屏人曰:“汉室倾颓,奸臣窃命,主上蒙尘。孤不度德量力,欲信大义于天下;而智术浅短,遂用猖蹶,至于今日。然志犹未已,君谓计将安出?”

      亮答曰:“自董卓已来,豪杰并起,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。曹操比于袁绍,则名微而众寡。然操遂能克绍,以弱为强者,非惟天时,抑亦人谋也。今操已拥百万之众,挟天子而令诸侯,此诚不可与争锋。孙权据有江东,已历三世,国险而民附,贤能为之用,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。荆州北据汉、沔,利尽南海,东连吴会,西通巴、蜀,此用武之国,而其主不能守,此殆天所以资将军,将军岂有意乎?益州险塞,沃野千里,天府之土,高祖因之以成帝业。刘璋暗弱,张鲁在北,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,智能之士思得明君。将军既帝室之胄,信义著于四海,总揽英雄,思贤如渴,若跨有荆、益,保其岩阻,西和诸戎,南抚夷越,外结好孙权,内修政理;天下有变,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、洛,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,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?诚如是,则霸业可成,汉室可兴矣。”

      先主曰:“善!”于是与亮情好日密。

      关羽、张飞等不悦,先主解之曰:“孤之有孔明,犹鱼之有水也。愿诸君勿复言。”羽、飞乃止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译文

     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,喜爱吟唱《梁父吟》,他身高八尺,常常把自己和管仲、乐毅相比,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。只有博陵的崔州平,颍川(河南禹州)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,说确实是这样。

     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。徐庶拜见刘备,刘备很器重他,徐庶对刘备说:“诸葛孔明这个人,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,将军可愿意见他?”刘备说:“您和他一起来吧。”徐庶说:“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,不可以委屈他,召他上门来,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”。

     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,总共去了三次,才见到诸葛亮。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,说:“汉室的统治崩溃,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,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。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,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,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,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,就因此失败,弄到今天这个局面。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,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?”

      诸葛亮回答道:“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,各地豪杰同时起兵,占据州、郡的人数不胜数。曹操与袁绍相比,声望少之又少,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,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原因,不仅依靠的是天时好,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。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,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,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。孙权占据江东,已经历三世了,地势险要,民众归附,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,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,但是不可谋取他。荆州北靠汉水、沔水,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,东面和吴郡、会稽郡相连,西边和巴郡、蜀郡相通,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,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,这大概是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,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?益州地势险要,有广阔肥沃的土地,自然条件优越,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。刘璋昏庸懦弱,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,那里人民殷实富裕,物产丰富,刘璋却不知道爱惜,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。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,而且声望很高,闻名天下,广泛地罗致英雄,思慕贤才,如饥似渴,如果能占据荆、益两州,守住险要的地方,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,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,对外联合孙权,对内革新政治;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,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,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,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,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?如果真能这样做,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,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。”

      刘备说:“好!”从此与诸葛亮的关系一天天亲密起来。关羽、张飞等人不高兴了,刘备劝解他们说:“我有了孔明,就像鱼得到水一样。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。”关羽、张飞于是不再说什么了。

    注释

    隆中:地名,今襄阳城西13公里古隆中。

    对:回答、应对。

    亮:即诸葛亮(181-234),字孔明,徐州琅琊阳都人。

    躬:亲自。陇亩:田地。

    好(hào):喜爱。为:唱。

    《梁父(fǔ)吟》:又作《梁甫吟》,古歌曲名。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《梁父吟》歌词。

    管仲:名夷吾,春秋时齐桓公的国相,帮助桓公建立霸业。

    乐(yuè)毅:战国时燕昭王的名将,曾率领燕、赵、韩、魏、楚五国兵攻齐,连陷七十余城。

    莫之许:就是“莫许之”。莫,没有人。之,代词,指诸葛亮“自比于管仲、乐毅”。许,承认同意。

    惟:只有。友善:友好,关系好。

    信然:确实这样。

    先主:先,先帝,主,刘备。屯:驻扎。

    新野:现河南省新野县。

    器:器重、重视。

    谓:对,说,告诉。

    岂:大概,是否。

    之:代词,代诸葛亮。

    与俱来:与(之)俱来,和(他)一起来。俱。一起。

    就见:意思是到诸葛亮那里去拜访。就,接近、趋向。

    屈致:委屈(他),召(他上门)来。致,招致、引来。

    枉(wǎng)驾:屈尊。枉:委屈。驾:车马,借车马指刘备。

    顾:拜访。由是:因此。

    遂(suì):于是,就。

    诣:去,到。这里是拜访的意思。凡:总共。

    乃见:才见到。因:于是,就。

    屏: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。

    汉室倾颓:指汉朝统治崩溃、衰败。

    奸臣:指董卓、曹操等。窃命:盗用皇帝的政令。

    蒙尘:蒙受风尘,专指皇帝遭难出奔。

    东汉的京城本来在洛阳,董卓强迫汉献帝刘协迁都到陕西长安,曹操又强迫他迁都到河南许昌。

    孤:古代王侯的自称。这里是刘备自称。

    度(duó)德量力:衡量(自己的)德行(能否服人)估计(自己的)力量(能否胜人)。

    欲信:通“伸”,伸张。想。而:表转折。智术:智谋,才识。用:因此。

    猖蹶:这里是失败的意思。然:然而。犹:仍,还。已:停止,罢休。

    谓:认为。计:计策。安:疑问代词,怎么。

    出:产生。自:从。

    已来:已,通“以”,表时间。跨:占据。

    不可胜数:数也数不清。胜,尽。

    比于:同,相比。

    众寡:人少。意思是兵力薄弱。

    克:战胜。为:以为,变成。者:的原因。

    非惟:不仅。抑:而且;亦:也。

    谋:筹划。今:现 在。

    挟(xié):挟持,控制。

    令:号令。

    诸侯: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。

    此:这。诚:的确。

    争锋:争强,争胜。已历:已经经历。

    国险而民附:地势险要,民众归附。

    贤能为之用:为:被。

    可以为援:为:作为。援:外援。

    图:谋取。据:占据。利:物资。

    尽:全部取得。连:连接。通:到达。

    此用武之国:这是用兵之地,国:地方。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。

    殆(dài):大概。

    资:资助,给予。

    所以:用来。

    岂有意乎:可有意思吗?

    险塞(sài) :险峻的要塞。

    天府之土:指自然条件优越,物产丰饶,形势险固的地方。

    高祖:刘邦。

    因:依靠,凭。

    刘璋暗弱:刘璋(当时的益州牧)昏庸懦弱。

    殷:兴旺富裕。

    而:但是。

    存恤:爱抚、爱惜。恤:体恤、体谅。

    胄:后代。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(汉景帝刘启的儿子)的后代,所以称它“帝室之胄”。

    信义:信用道义。

    著:闻名。

    总揽:广泛地罗致。揽,这里有招致的意思。

    岩阻:险阻,指形势险要的地方。

    西和诸戎:向西和中国西部各族的和好。

    南抚夷越:向南安抚中国南部各族。

    内:对内。

    修:治理。

    政理:政治。

    将荆州之军:将:率领。

    宛、洛:河南南阳和洛阳这里泛指中原一带。

    身:亲自。

    川:平野。

    (80)箪食壶浆:形容人民群众热情迎接和款待自己所爱戴的军队。

    (81)诚如是:如果真像这样。

    (82)日:一天天。

    (83)悦:高兴。

    (84)之:代词,代与诸葛亮关系变好这件事。

    (85)之: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。

    (86)犹:好像。

    (87)愿:希望。▲

     

     

    邹忌讽齐王纳谏

    两汉:刘向

      邹忌修八尺有余,而形貌昳丽。朝服衣冠,窥镜,谓其妻曰:“我孰与城北徐公美?”其妻曰:“君美甚,徐公何能及君也!”城北徐公,齐国之美丽者也。忌不自信,而复问其妾曰:“吾孰与徐公美?”妾曰:“徐公何能及君也!”旦日,客从外来,与坐谈,问之客曰:“吾与徐公孰美?”客曰:“徐公不若君之美也。”明日徐公来,孰视之,自以为不如;窥镜而自视,又弗如远甚。暮寝而思之,曰:“吾妻之美我者,私我也;妾之美我者,畏我也;客之美我者,欲有求于我也。”

      于是入朝见威王,曰:“臣诚知不如徐公美。臣之妻私臣,臣之妾畏臣,臣之客欲有求于臣,皆以美于徐公。今齐地方千里,百二十城,宫妇左右莫不私王,朝廷之臣莫不畏王,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:由此观之,王之蔽甚矣。”

      王曰:“善。”乃下令:“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,受上赏;上书谏寡人者,受中赏;能谤讥于市朝,闻寡人之耳者,受下赏。”令初下,群臣进谏,门庭若市;数月之后,时时而间进;期年之后,虽欲言,无可进者。燕、赵、韩、魏闻之,皆朝于齐.此所谓战胜于朝廷。(谤讥 一作:谤议)

     5562

    初中文言文,古文观止,哲理,故事

    译文及注释

     

    译文

      邹忌身长五十四·寸左右,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。早晨,(邹忌)穿戴好衣帽,照了一下镜子,对他妻子说:“我和城北徐公比,谁更美呢?”他的妻子说:“您非常美,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?”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。邹忌不相信自己(比徐公美),而又问他的妾:“我和徐公相比,谁更美呢?”妾说:“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?” 第二天,有客人从外面来(拜访),(邹忌)与他相坐而谈,问他:“我和徐公比,谁更美呢?”客人说:“徐公不如您美丽。” 又一天,徐公来了,邹忌仔细地看着他,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;照着镜子里的自己,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。傍晚,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,说:“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,是偏爱我;我的妾赞美我美,是害怕我;客人赞美我美,是有事情要求于我。”

      在这种情况下,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,说:“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。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,我的妾害怕我,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,(所以)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。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,一百二十座城池。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,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,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,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。由此看来,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!”

      齐威王说:“你说的很好!”于是就下了命令:“大小的官吏,大臣和百姓们,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,给予上等奖赏;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,给予中等奖赏;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,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,给予下等奖赏。” 命令刚下达,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,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;几个月以后,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;满一年以后,即使有人想进谏,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。燕、赵、韩、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,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。这就是身居朝廷,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。

    注释

    邹忌:战国时的齐国人,曾任相国。

    讽:讽谏,用暗示,比喻之类的方法,委婉的规劝。

    齐王:即齐威王,威王。

    纳谏:接受规劝。纳,接受,接纳

    修:长,这里指身高。

    八尺: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七寸左右。

    昳丽:光艳美丽。

    朝服衣冠:早晨穿戴好衣帽。(服,名词作动词活用,意为穿戴,在句中作状语。)

    窥镜:照镜子。

    孰:谁,什么。

    与:和……比。

    及:比得上

    旦日:明天。这里指第二天。

    明日:即上文“旦日”的后一天。

    若:如。

    孰视之,孰:通“熟”,仔细。之:代城北徐公。

    弗如远甚:远不如。弗:不。

    又:更。

    寝:躺着。

    美我者:赞美/认为……美

    私:动词,偏爱。

    诚知:确实知道。

    皆以美于徐公:都认为(我)比徐公美。“以”的后边省去了“我”。以:认为。于:比。

    地:土地,疆域。

    方:方圆。

    宫妇:宫里的姬妾。

    左右:身边的近臣。

    四境之内:全国范围内(的人)。

    之: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。

    蔽:形容词用作动词,指受蒙蔽。

    善:好。

    乃:于是,就。

    面刺:当面指责。面,当面,名词作状语。

    受上赏:给予,付予。通“授”

    谤讥于市朝:在公众场所议论(君王的过失)。谤: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。讥,讽喻。谤讥,在这里指“指责,议论”,没有贬意。市朝,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。

    闻:这里是“使……听到”的意思。使动用法。

    时时而间(jiàn)进:有时候偶然进谏。间进:偶然有人进谏。间,间或,偶然,有时候。

    期(jī)年:满一年。期,满。

    朝于齐:到齐国来朝见(齐王)。

  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:这就是身居朝廷,不必用兵,就战胜了敌国。

    而形貌昳(yì)丽:而,表并列关系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曹刿论战

    先秦:左丘明

      十年春,齐师伐我。公将战。曹刿请见。其乡人曰:“肉食者谋之,又何间焉?”刿曰:“肉食者鄙,未能远谋。”乃入见。问:“何以战?”公曰:“衣食所安,弗敢专也,必以分人。”对曰:“小惠未徧,民弗从也。”公曰:“牺牲玉帛,弗敢加也,必以信。”对曰:“小信未孚,神弗福也。”公曰:“小大之狱,虽不能察,必以情。”对曰:“忠之属也。可以一战。战则请从。”(徧 同:遍)

      公与之乘,战于长勺。公将鼓之。刿曰:“未可。”齐人三鼓。刿曰:“可矣。”齐师败绩。公将驰之。刿曰:“未可。”下视其辙,登轼而望之,曰:“可矣。”遂逐齐师。

      既克,公问其故。对曰:“夫战,勇气也。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彼竭我盈,故克之,夫大国,难测也,惧有伏焉。吾视其辙乱,望其旗靡,故逐之。”

     9187

    初中文言文,古文观止,对话,赞美,写人

    译文及注释

     

    译文

     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,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。鲁庄公将要迎战。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。他的同乡说:“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,你又何必参与呢?”曹刿说:“当权的人目光短浅,不能深谋远虑。”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。曹刿问:“您凭借什么作战?”鲁庄公说:“衣食(这一类)养生的东西,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,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。”曹刿回答说:“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,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。”鲁庄公说:“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、丝织品等祭品,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,一定对上天说实话。”曹刿说:“小小信用,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,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。”鲁庄公说:“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,即使不能一一明察,但我一定根据实情(合理裁决)。”曹刿回答说:“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,可以(凭借这个条件)打一仗。如果作战,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。”

      到了那一天,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,在长勺和齐军作战。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。曹刿说:“现在不行。”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。曹刿说:“可以击鼓进军了。”齐军大败。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。曹刿说:“还不行。”说完就下了战车,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,又登上战车,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,这才说:“可以追击了。”于是追击齐军。

      打了胜仗后,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。曹刿回答说:“作战,靠的是士气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。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,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。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,所以才战胜了他们。像齐国这样的大国,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,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。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,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,所以下令追击他们。”

    注释

    曹刿(guì):春秋时鲁国大夫。著名的军事理论家。

    十年:鲁庄公十年(公元前684年)。

    齐师:齐国的军队。齐,在今山东省中部。师,军队。

    伐:攻打。

    我:指鲁国。《左传》根据鲁史而写,故称鲁国为“我”。

    公:诸侯的通称,这里指鲁庄公。

    肉食者:吃肉的人,指当权者。

    谋:谋议。

    间(jiàn):参与。

    鄙:鄙陋,目光短浅。

    乃:于是,就。

    何以战:就是“以何战”,凭借什么作战?以,用,凭,靠。

    衣食所安,弗敢专也: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,不敢独自享用。安:有“养”的意思。弗:不。专:独自专有,个人专有。

    必以分人:省略句,省略了"之",完整的句子是“必以之分人”。一定把它分给别人。以,把。人: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。

    遍:一作“徧”,遍及,普遍。

    牺牲玉帛(bó):古代祭祀用的祭品。牺牲,祭祀用的猪、牛、羊等。玉,玉器。帛,丝织品。

    加:虚报夸大。

    小信未孚(fú):(这只是)小信用,未能让神灵信服。孚,使人信服。

    福:名词作动词,赐福,保佑。

    狱:(诉讼)案件。

    察:明察。

    情:实情。

    忠之属也:这是尽了职分(的事情)。忠,尽力做好分内的事。属,种类。

    可以一战:就是“可以之一战”,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。可,可以。以,凭借。

    战则请从:(如果)作战,请允许(我)跟从去。从:随行,跟从。

    公与之乘: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。之,指曹刿。

    长勺:鲁国地名,今山东莱芜东北。

    败绩:军队溃败。

    驰:驱车追赶。

    辙(zhé):车轮碾出的痕迹。

    轼: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。

    遂:于是,就。

    逐:追赶,这里指追击。

    既克:已经战胜。既,已经。

    夫战,勇气也:作战,(是靠)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。夫(fú),放在句首,表示将发议论,没有实际意义。

    一鼓作气: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。作,振作。

    再:第二次。

    三:第三次。

    彼竭我盈:他们的勇气已尽,我们的勇气正盛。彼,代词,指齐军方面。盈,充沛,饱满,这里指士气旺盛。

    难测:难以推测。测,推测,估计。

    伏:埋伏。

    靡(mǐ):倒下。

    曹刿论战:选自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陈涉世家

    两汉:司马迁

      陈胜者,阳城人也,字涉。吴广者,阳夏人也,字叔。陈涉少时,尝与人佣耕,辍耕之垄上,怅恨久之,曰:“苟富贵,无相忘。”佣者笑而应曰:“若为佣耕,何富贵也?”陈涉太息曰:“嗟乎!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!”

      二世元年七月,发闾左谪戍渔阳,九百人屯大泽乡。陈胜﹑吴广皆次当行,为屯长。会天大雨,道不通,度已失期。失期,法皆斩。陈胜﹑吴广乃谋曰:“今亡亦死,举大计亦死;等死,死国可乎?”陈胜曰:“天下苦秦久矣。吾闻二世少子也,不当立,当立者乃公子扶苏。扶苏以数谏故,上使外将兵。今或闻无罪,二世杀之。百姓多闻其贤,未知其死也。项燕为楚将,数有功,爱士卒,楚人怜之。或以为死,或以为亡。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﹑项燕,为天下唱,宜多应者。”吴广以为然。乃行卜。卜者知其指意,曰:“足下事皆成,有功。然足下卜之鬼乎!”陈胜﹑吴广喜,念鬼,曰:“此教我先威众耳。”乃丹书帛曰“陈胜王”,置人所罾鱼腹中。卒买鱼烹食,得鱼腹中书,固以怪之矣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,夜篝火,狐鸣呼曰:“大楚兴,陈胜王。”卒皆夜惊恐。旦日,卒中往往语,皆指目陈胜。

      吴广素爱人,士卒多为用者。将尉醉,广故数言欲亡,忿恚尉,令辱之,以激怒其众。尉果笞广。尉剑挺,广起,夺而杀尉。陈胜佐之,并杀两尉。召令徒属曰:“公等遇雨,皆已失期,失期当斩。藉第令毋斩,而戍死者固十六七。且壮士不死即已,死即举大名耳,王侯将相宁nìng有种乎!”徒属皆曰:“敬受命。”乃诈称公子扶苏﹑项燕,从民欲也。袒右,称大楚。为坛而盟,祭以尉首。陈胜自立为将军,吴广为都尉。攻大泽乡,收而攻蕲qí。蕲下,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。攻铚、酂、苦、柘、谯皆下之。行收兵。比至陈,车六七百乘,骑千余,卒数万人。攻陈,陈守令皆不在,独守丞与战谯门中。弗胜,守丞死,乃入据陈。数日,号令召三老﹑豪杰与皆来会计事。三老﹑豪杰皆曰:“将军身被坚执锐,伐无道,诛暴秦,复立楚国之社稷jì,功宜为王。”陈涉乃立为王,号为张楚。当此时,诸郡县苦秦吏者,皆刑其长吏,杀之以应陈涉。

    译文

      陈胜,是阳城人,字涉。吴广,是阳夏人,字叔。陈胜年轻时,曾同别人一起被雇佣给人耕地,(一天他)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,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,说:“如果有谁富贵了,不要忘记大家呀。”一起耕作的同伴笑着回答说:“你一个受雇耕作的人,哪来的富贵呢?”陈涉长叹一声说:“唉,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?”

      秦二世元年七月,朝廷征发贫民调派去驻守渔阳,驻扎在大泽乡。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里面,担任戍守队伍的小头目。恰巧遇到天下大雨,道路不通,估计已经误期。误了期限,按(秦朝的)法律都应当斩首。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:“即使现在逃跑(被抓回来)也是死,发动起义也是死,同样是死,为国事而死,可以么?”陈胜说:“天下百姓受秦朝统治逼迫已经很久了。我听说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儿子,不应立为皇帝,应立的是公子扶苏。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,皇上派(他)在外面带兵。现在有人听说他没什么罪,秦二世却杀了他。老百姓大都听说他很贤明,而不知道他死了。项燕是楚国的将领,曾多次立下战功,又爱护士兵,楚国人都很爱戴他。有人认为他死了,有人认为他逃跑了。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,号召天下百姓反秦,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。”吴广认为他讲得对。于是二人就去占卜(来预测吉凶)。占卜的人了解了他们的意图,就说:“你们的大事都能成功,可以建立功业。然而你们把事情向鬼神卜问过吗?”陈胜吴广很高兴,考虑卜鬼的事情,说:“这是教我们利用鬼神来威服众人罢了。”于是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上“陈胜王”(三个字),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。士兵们买鱼回来烹食,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,本来已经对这事感到奇怪了。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,在夜间提着灯笼,作狐狸嗥叫的凄厉的声音大喊:“大楚将兴,陈胜为王。”士兵们整夜惊恐不安。第二天,士兵们中间议论纷纷,只是指指点点,互相以目示意看着陈胜。

      吴广向来爱护士兵,士兵大多愿意听(他)差遣,(一天)押送戍卒的将尉喝醉了,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,使将尉恼怒,让他侮辱自己,以便激怒那些士兵们。将尉果真用竹板打吴广。将尉拔剑出鞘想杀吴广,吴广跳起来,夺过利剑杀了将尉。陈胜帮助他,一起杀了两个将尉。(于是陈胜)召集并号令部属的人说:“你们诸位遇上大雨,都已误了期限,误期是要杀头的。假使仅能免于斩刑,可是去守卫边塞死掉的本来也会有十分之六七。况且壮士不死便罢了,要死就该成就伟大的名声啊,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?”部属的人都说:“愿意听从您的号令。”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,顺从人民的愿望。个个露出右臂(作为起义的标志),号称大楚。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,用(两个)将尉的头祭天。陈胜自立为将军,吴广任都尉。他们攻打大泽乡,收编大泽乡的义军之后攻打蕲县。攻下蕲以后,就派符离人葛婴率军巡行蕲县以东的地方,陈胜则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,都攻占下来。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。等到到达陈县,已有战车六七百辆,骑兵一千多,士兵好几万。攻陈县时,那里的郡守和县令都不在,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里同起义军作战。守丞不能胜,被人杀死了,起义军才进城占领了陈县。过了几天,陈胜下令召集当地管教化的乡官和才能出众的乡绅一起来集会议事。乡官乡绅都说:“将军您亲身披着战甲,拿着锐利的武器,讨伐不义的暴君,消灭残暴的秦朝,重建楚国的江山,按照功劳应当称王。” 陈涉于是自立为王,定国号叫张楚。在这时,各郡县中吃尽秦朝官吏苦头的百姓,都起来惩罚当地郡县长官,杀死他们来响应陈胜(的号召)。

     

    注释

    世家,《史记》传记的一种,主要是为王侯将相所作的传记。陈胜虽出身雇农,但他首事反秦,功大,又曾建立“张楚”政权,故给予他重要的历史地位,列入“世家”。

    阳城:今河南登封东南。

    阳夏(jiǎ):今河南太康县。

    尝与人佣耕: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。佣,被雇佣。

    辍耕之垄上: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。之:动词,去往。

    怅恨久之:因失望而叹恨了很久。怅,失意,不痛快。

    若:代词,你,指陈胜。

  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: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!燕雀,麻雀,这里比喻见识短浅的人。鸿鹄,天鹅,这里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。

    二世元年:公元前年。秦始皇死后,他的小儿子胡亥继位,称为二世。

    发闾左谪戍渔阳: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。闾左,指贫民,古时贫者居住闾左,富者居住闾右。谪:适戍,发配去守边。

    皆次当行: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。当行,当在征发之列。

    屯长:戍守队伍的小头目。

    亡:逃跑;逃走。

    举大计:发动大事,指起义。下文的“举大名”意思与此相同。

    等:同样。

    死国:为国事而死。

    苦秦:苦于秦(的统治)。

    以数谏故: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。数,屡次。谏,古代下级对上级提意见或建议,劝诫。

    上使外将兵:皇上派(他)在外面带兵。上:臣下对皇帝的尊称,指秦始皇嬴政。

    项燕:战国末年楚国著名将领,项梁之父西楚霸王项羽的祖父,曾大败秦将李信。

    怜:爱戴。

    诚以吾众:如果把我们的人。诚:果真,表假设。

    唱:通“倡”,首发。

    宜多应者:应当(有)很多响应的人。宜:应当。

    足下:指对方,古人对于别人的敬称。

    卜之鬼乎:把事情向鬼神卜问一下吧!卜之鬼,就是“卜之于鬼”,“于”字省略。

    念鬼:考虑卜鬼的事。念,考虑思索。

    乃丹书帛曰“陈胜王”:于是(用)丹砂(在)绸子上写“陈胜王”(三个字)。丹,朱砂。这里是“用朱砂”的意思。书,写。王,称王。

    置人所罾鱼腹中: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。罾(zēng):鱼网。这里作动词,是“用鱼网捕”的意思。

    固以怪之矣:自然就诧怪这件事了。以,通“已”,已经。

    间令:暗使。间,私自,偷着。

    之次所旁丛祠中: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。次所:旅行或行军时临时驻扎的地方。丛祠,树木荫蔽的神庙。

    旦日:明天,第二天。

    往往语:到处谈论。

    指目:指指点点,互相以目示意。

    将尉:押送(戍卒)的军官。

    忿恚(fèn huì)尉:使尉愤怒。

    笞:用鞭杖或竹板打。

    剑挺:拔剑出鞘。

    召令徒属: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。

    公等:你们诸位。公,对对方的敬称。

    藉第令毋斩:即使能免于斩刑。“藉”“第”“令”都是“即使假若”的意思。

    十六七:十分之六七。

  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: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?宁,难道。

    受命:听从(你的)号令。

    袒右:露出右臂(做为起义的标志)。

    :祭以尉首:用两(尉)的头祭天。

    蕲:今安徽宿州南。

    符离:今安徽宿州。

    徇:指率军巡行,使人降服。

    铚(zhì)酂(cuó)苦(hù)柘(zhè)谯(qiáo):秦时地名,铚谯,在今安徽。酂苦柘,在今河南。

    行收兵:行军中沿路收纳兵源。

    比:等到。陈,秦时县名,今河南淮阳。

    守令皆不在:郡守县令都不在。秦时,陈县属于砀郡,是郡府县府所在地,所以有守有令。

    守丞:守城的当地行政助理官。

    谯门中:城门洞里。

    三老:封建社会里管教化的乡官。豪杰,指当地有声望的人。

    被(pī)坚执锐:披着铠甲,拿着兵器。比喻亲自投身战斗,冲锋陷阵。被,通“披”,穿。坚,指铁甲。锐,指武器。

    社稷:“社”是土地神,“稷”是谷神。后来社稷就用来做国家的代称。

    号为张楚:对外宣称要张大楚国,即复兴楚国之意。一说定国号为“张楚”。

    刑其长吏:惩罚当地的郡县长官。刑,惩罚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唐雎不辱使命

    作者:刘向

     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:“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,安陵君其许寡人!”安陵君曰:“大王加惠,以大易小,甚善;虽然,受地于先王,愿终守之,弗敢易!”秦王不说(通假字,通“悦”)。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。

      秦王谓唐雎曰:“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,安陵君不听寡人,何也?且秦灭韩亡魏,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,以君为长者,故不错意也。今吾以十倍之地,请广于君,而君逆寡人者,轻寡人与?”唐雎对曰:“否,非若是也。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,虽千里不敢易也,岂直五百里哉?”

      秦王怫(fú)然怒,谓唐雎曰:“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?”唐雎对曰:“臣未尝闻也。”秦王曰:“天子之怒,伏尸百万,流血千里。”唐雎曰:“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?”秦王曰:“布衣之怒,亦免冠徒跣(xiǎn),以头抢(qiāng)地耳。”唐雎曰:“此庸夫之怒也,非士之怒也。夫专诸之刺王僚也,彗星袭月;聂政之刺韩傀(guī)也,白虹贯日;要离之刺庆忌也,仓鹰击于殿上。此三子者,皆布衣之士也,怀怒未发,休祲(jìn)降于天,与臣而将四矣。若士必怒,伏尸二人,流血五步,天下缟(gǎo)素,今日是也。”挺剑而起。

      秦王色挠,长跪而谢之曰:“先生坐!何至于此!寡人谕矣:夫韩、魏灭亡,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,徒以有先生也。”

    注释

      1.选自《战国策·魏策四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),标题是后人加上。《战国策》是西汉末年刘 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,共三十三篇,分东周、西周、秦、齐、楚、赵、魏、韩、燕、宋、卫、中山十二策,又称《国策》。《战国策》(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)是一部国别体史书。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,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,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。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,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。宋时已有缺失,由曾巩作了订补。有东汉高诱注,今残缺。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,作新注。吴原师道作《校注》,近代人金正炜有《补释》,今人缪文远有《战国策新注》。唐雎(jū),也作唐且,人名。不辱使命,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。辱,辱没、辜负。

      秦王:即秦始皇帝嬴政,当时他还没有称皇帝。

      使:派遣

      谓:对...说。

      许:答应。

      虽然:即使这样。

      曰:说。

      终:始终。

      守:守护。

      欲:想

      以:用

      之:的

      其: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

      安陵君:安陵国的国君。安陵是当时的一个小国,在现在河南鄢陵西北,原是魏国的附属国。战国时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。[1]

      许:可要,必须。

      易:交换。

      加惠:给予恩惠。加,给予。

      虽然:即使这样。虽,即使。然,这样。

      弗:不。

      以:用。

      且:况且。

      而:但。

      以:凭借。

      秦灭韩亡魏:秦国灭了韩国和魏国。 

      以君为长者,故不错意也: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,所以不打他的主意。故,所以。错意,置意。错,通“措”,安放,安置。

      请广于君:让安陵君扩大领土。广,扩充。于,介词,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。

      逆:违背。

      轻:轻视。

      与(yú):通“欤”,疑问语气助词。

      非若是也:不是这样的。非,不是。是,代词,指秦王说的情况。

      直:只,仅仅。

      谓:对…说。

      怫(fú)然:盛怒的样子。怫:盛怒;然:……的样子

     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: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?公,相当于“先生”,古代对人的客气称呼。这是秦王暗示唐雎,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,不然的话,我将发怒,那后果不堪设想。

      伏尸:使尸体倒下,使动用法。

      流血:使血流,使动用法。

      布衣:平民。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,所以称布衣。这里指的是下文所说的“士”,即游说诸侯的策士。他们有胆识,有本事,但没有爵位,所以也称布衣。

      亦免冠徒跣(xiǎn),以头抢(qiāng)地耳:也不过是摘掉帽子,光着脚,把头往地上撞罢了。抢,撞。徒,光着。

      跣(xiǎn):赤足。

      庸夫:平庸无能的人。

      士: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。

      专诸之刺王僚也,彗星袭月:专诸刺杀吴王僚(的时候),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。

      聂政之刺韩傀(guī)也,白虹贯日:聂政刺杀韩傀(的时候),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。

      要离之刺庆忌也,仓鹰击于殿上:要离刺杀庆忌(的时候),苍鹰扑到宫殿上。仓,通“苍”,青色。

      怀怒未发,休祲(jìn)降于天” 与臣而将(jiāng)四矣: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,上天就降示了征兆。(专诸、聂政、要离)加上我,将成为四个人了。这是唐雎暗示秦王,他将效仿专诸、聂政、要离三人,刺杀秦王。休祲,吉凶的征兆。休,吉祥。祲,不祥。于,从。

      若:如果。

      必:将要。

      怒:发怒。

      缟(gǎo)素:白色的丝织品,这里指穿丧服。

      是:这样。

      秦王色挠:秦王变了脸色。挠,屈服。

      长跪而谢之:长跪,古人席地而坐,两膝着地,臀部压在脚跟上。如果跪着则耸身挺腰,身体就显得高(长)起来,所以叫“长跪”。谢,认错,道歉。

      谕:通“喻”,明白,懂得。

      以,凭借。

      者,原因。

      徒,只。

      以,因为。

    翻译

     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(安陵国的国君)说:“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,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!”安陵君说:“大王加以恩惠,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,这再好不过了,虽然是这样,但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,我愿意一生守护它,不敢交换!”秦王知道后不高兴。于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。

      秦王对唐雎说:“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,安陵君却不听从我,这是为什么?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,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,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,所以不打他的主意。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,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,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,是他看不起我吗?”唐雎回答说:“不,并不是这样的。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,只想守护它,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,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(就能交换)呢?”

      秦王勃然大怒,对唐雎说:“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?”唐雎回答说:“我未曾听说过。”秦王说:“天子发怒(的时候),会倒下百万人的尸体,鲜血流淌千里。”唐雎说:“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?”秦王说:“平民发怒,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,光着脚,把头往地上撞罢了。”唐雎说:“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,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。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,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;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,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;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,苍鹰扑到宫殿上。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,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,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。现在(专诸、聂政、要离)加上我,将成为四个人了。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(被逼得)一定要发怒,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,五步之内淌满鲜血,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,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。”说完(唐雎)挺剑而起(剑未出鞘)。

      秦王变了脸色,直身而跪,向唐雎道歉说:“先生请坐,怎么会到这种地步!我明白了:韩国、魏国灭亡,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的原因,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!”

     

     

    隆中对

    魏晋:陈寿

      亮躬耕陇亩,好为《梁父吟》。身长八尺,每自比于管仲、乐毅,时人莫之许也。惟博陵崔州平、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,谓为信然。

      时先主屯新野。徐庶见先主,先主器之,谓先主曰:“诸葛孔明者,卧龙也,将军岂愿见之乎?”先主曰:“君与俱来。”庶曰:“此人可就见,不可屈致也。将军宜枉驾顾之。”

      由是先主遂诣亮,凡三往,乃见。因屏人曰:“汉室倾颓,奸臣窃命,主上蒙尘。孤不度德量力,欲信大义于天下;而智术浅短,遂用猖蹶,至于今日。然志犹未已,君谓计将安出?”

      亮答曰:“自董卓已来,豪杰并起,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。曹操比于袁绍,则名微而众寡。然操遂能克绍,以弱为强者,非惟天时,抑亦人谋也。今操已拥百万之众,挟天子而令诸侯,此诚不可与争锋。孙权据有江东,已历三世,国险而民附,贤能为之用,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。荆州北据汉、沔,利尽南海,东连吴会,西通巴、蜀,此用武之国,而其主不能守,此殆天所以资将军,将军岂有意乎?益州险塞,沃野千里,天府之土,高祖因之以成帝业。刘璋暗弱,张鲁在北,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,智能之士思得明君。将军既帝室之胄,信义著于四海,总揽英雄,思贤如渴,若跨有荆、益,保其岩阻,西和诸戎,南抚夷越,外结好孙权,内修政理;天下有变,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、洛,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,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?诚如是,则霸业可成,汉室可兴矣。”

      先主曰:“善!”于是与亮情好日密。

      关羽、张飞等不悦,先主解之曰:“孤之有孔明,犹鱼之有水也。愿诸君勿复言。”羽、飞乃止。

     

    初中文言文,赞美,写人

    译文及注释

     

    译文

     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,喜爱吟唱《梁父吟》,他身高八尺,常常把自己和管仲、乐毅相比,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。只有博陵的崔州平,颍川(河南禹州)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,说确实是这样。

     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。徐庶拜见刘备,刘备很器重他,徐庶对刘备说:“诸葛孔明这个人,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,将军可愿意见他?”刘备说:“您和他一起来吧。”徐庶说:“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,不可以委屈他,召他上门来,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”。

     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,总共去了三次,才见到诸葛亮。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,说:“汉室的统治崩溃,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,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。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,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,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,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,就因此失败,弄到今天这个局面。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,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?”

      诸葛亮回答道:“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,各地豪杰同时起兵,占据州、郡的人数不胜数。曹操与袁绍相比,声望少之又少,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,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原因,不仅依靠的是天时好,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。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,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,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。孙权占据江东,已经历三世了,地势险要,民众归附,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,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,但是不可谋取他。荆州北靠汉水、沔水,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,东面和吴郡、会稽郡相连,西边和巴郡、蜀郡相通,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,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,这大概是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,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?益州地势险要,有广阔肥沃的土地,自然条件优越,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。刘璋昏庸懦弱,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,那里人民殷实富裕,物产丰富,刘璋却不知道爱惜,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。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,而且声望很高,闻名天下,广泛地罗致英雄,思慕贤才,如饥似渴,如果能占据荆、益两州,守住险要的地方,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,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,对外联合孙权,对内革新政治;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,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,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,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,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?如果真能这样做,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,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。”

      刘备说:“好!”从此与诸葛亮的关系一天天亲密起来。关羽、张飞等人不高兴了,刘备劝解他们说:“我有了孔明,就像鱼得到水一样。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。”关羽、张飞于是不再说什么了。

    注释

    隆中:地名,今襄阳城西13公里古隆中。

    对:回答、应对。

    亮:即诸葛亮(181-234),字孔明,徐州琅琊阳都人。

    躬:亲自。陇亩:田地。

    好(hào):喜爱。为:唱。

    《梁父(fǔ)吟》:又作《梁甫吟》,古歌曲名。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《梁父吟》歌词。

    管仲:名夷吾,春秋时齐桓公的国相,帮助桓公建立霸业。

    乐(yuè)毅:战国时燕昭王的名将,曾率领燕、赵、韩、魏、楚五国兵攻齐,连陷七十余城。

    莫之许:就是“莫许之”。莫,没有人。之,代词,指诸葛亮“自比于管仲、乐毅”。许,承认同意。

    惟:只有。友善:友好,关系好。

    信然:确实这样。

    先主:先,先帝,主,刘备。屯:驻扎。

    新野:现河南省新野县。

    器:器重、重视。

    谓:对,说,告诉。

    岂:大概,是否。

    之:代词,代诸葛亮。

    与俱来:与(之)俱来,和(他)一起来。俱。一起。

    就见:意思是到诸葛亮那里去拜访。就,接近、趋向。

    屈致:委屈(他),召(他上门)来。致,招致、引来。

    枉(wǎng)驾:屈尊。枉:委屈。驾:车马,借车马指刘备。

    顾:拜访。由是:因此。

    遂(suì):于是,就。

    诣:去,到。这里是拜访的意思。凡:总共。

    乃见:才见到。因:于是,就。

    屏: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。

    汉室倾颓:指汉朝统治崩溃、衰败。

    奸臣:指董卓、曹操等。窃命:盗用皇帝的政令。

    蒙尘:蒙受风尘,专指皇帝遭难出奔。

    东汉的京城本来在洛阳,董卓强迫汉献帝刘协迁都到陕西长安,曹操又强迫他迁都到河南许昌。

    孤:古代王侯的自称。这里是刘备自称。

    度(duó)德量力:衡量(自己的)德行(能否服人)估计(自己的)力量(能否胜人)。

    欲信:通“伸”,伸张。想。而:表转折。智术:智谋,才识。用:因此。

    猖蹶:这里是失败的意思。然:然而。犹:仍,还。已:停止,罢休。

    谓:认为。计:计策。安:疑问代词,怎么。

    出:产生。自:从。

    已来:已,通“以”,表时间。跨:占据。

    不可胜数:数也数不清。胜,尽。

    比于:同,相比。

    众寡:人少。意思是兵力薄弱。

    克:战胜。为:以为,变成。者:的原因。

    非惟:不仅。抑:而且;亦:也。

    谋:筹划。今:现 在。

    挟(xié):挟持,控制。

    令:号令。

    诸侯: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。

    此:这。诚:的确。

    争锋:争强,争胜。已历:已经经历。

    国险而民附:地势险要,民众归附。

    贤能为之用:为:被。

    可以为援:为:作为。援:外援。

    图:谋取。据:占据。利:物资。

    尽:全部取得。连:连接。通:到达。

    此用武之国:这是用兵之地,国:地方。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。

    殆(dài):大概。

    资:资助,给予。

    所以:用来。

    岂有意乎:可有意思吗?

    险塞(sài) :险峻的要塞。

    天府之土:指自然条件优越,物产丰饶,形势险固的地方。

    高祖:刘邦。

    因:依靠,凭。

    刘璋暗弱:刘璋(当时的益州牧)昏庸懦弱。

    殷:兴旺富裕。

    而:但是。

    存恤:爱抚、爱惜。恤:体恤、体谅。

    胄:后代。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(汉景帝刘启的儿子)的后代,所以称它“帝室之胄”。

    信义:信用道义。

    著:闻名。

    总揽:广泛地罗致。揽,这里有招致的意思。

    岩阻:险阻,指形势险要的地方。

    西和诸戎:向西和中国西部各族的和好。

    南抚夷越:向南安抚中国南部各族。

    内:对内。

    修:治理。

    政理:政治。

    将荆州之军:将:率领。

    宛、洛:河南南阳和洛阳这里泛指中原一带。

    身:亲自。

    川:平野。

    (80)箪食壶浆:形容人民群众热情迎接和款待自己所爱戴的军队。

    (81)诚如是:如果真像这样。

    (82)日:一天天。

    (83)悦:高兴。

    (84)之:代词,代与诸葛亮关系变好这件事。

    (85)之: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。

    (86)犹:好像。

    (87)愿:希望。

     

    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
   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。赵惠文王十六年,时为赵国将军的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,大败齐军,夺取了阳晋,晋升为上卿,从此他以英勇善战闻名于诸侯各国。蔺相如,赵国人,他是赵国的宦官首领缪贤家的门客。

     

      赵惠文王的时候,得到了楚人的和氏璧。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,就派人给赵王送来一封书信,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。赵王同大将军廉颇以及诸大臣们商量:如果把宝玉给了秦国,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,白白地受到欺骗;如果不给他,又恐怕秦国来攻打。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,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,也未能找到。宦官令缪贤说:“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。”赵王问:“你是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的?”缪贤回答说:“微臣曾犯过罪,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,我的门客相如劝阻我不要去,问我说:‘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?’我对他说:‘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,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,说“情愿跟您交个朋友”。因此了解他,所以打算投奔燕王。’相如对我说:‘赵国强,燕国弱,而您受宠于赵王,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。现在您是从赵国逃亡到燕国去,燕国惧怕赵国,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,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。您不如脱掉上衣,露出肩背,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,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。’臣听从了他的意见,大王也开恩赦免了为臣。为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,有智谋,应该可以出使。”于是赵王立即召见,问蔺相如:“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,能不能给他?”相如说:“秦国强,赵国弱,不能不答应它。”赵王说:“得了我的宝璧,不给我城邑,怎么办?”相如说:“秦国请求用城换璧,赵国如不答应,赵国理亏;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,秦国理亏。衡量一下两种对策,宁可答应它,使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。”赵王说:“谁可以前往?”相如说:“大王如果无人可派,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。城邑归属赵国了,就把宝璧留给秦国;城邑不能归赵国,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。”赵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好和氏璧,西行入秦。

     

      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,相如捧璧呈献给秦王。秦王非常高兴,把宝璧传着给妻妾和左右侍从看,左右都高呼万岁。相如看出秦王没有用城邑抵偿赵国的意思,便走上前去说:“璧上有个小斑点,让我指给大王看。”秦王把璧交给他,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,怒发冲冠,对秦王说:“大王想得到宝璧,派人送信给赵王,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,大家都说:‘秦国贪得无厌,倚仗它的强大,想用空话得到宝璧,说给我们城邑恐怕不可能。’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。但是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互相不欺骗,更何况是大国之间呢!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,也是不应该的。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,派我捧着宝璧,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。为什么要这样呢?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。如今我来到贵国,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上接见我,礼节十分傲慢;得到宝璧后,传给姬妾们观看,这样来戏弄我。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,所以我又取回宝璧。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,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!”相如手持宝璧,斜视庭柱,就要向庭柱上撞去。秦王怕他把宝璧撞碎,便向他道歉,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,并召来有司查看地图,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给赵国。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,实际上赵国根本不可能得到,于是就对秦王说:“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,赵王惧怕贵国,不敢不奉献出来。赵王送璧之前,斋戒了五天,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,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,我才敢献上宝璧。”秦王估量,毕竟不可能强力夺取,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,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。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,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,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,怀中藏好宝璧,从小路逃出,把宝璧送回赵国。

     

      秦王斋戒五天后,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的大典礼,宴请赵国使者蔺相如。相如来到后,对秦王说:“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余位君主,从没有一个是能切实遵守信约的。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,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,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。况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,大王派遣一位使臣到赵国,赵国立即就会把璧送来。如今凭着秦国的强大,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,赵国哪里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?我知道欺骗大王是应该被诛杀的,我愿意接受汤镬之刑,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从长计议此事!”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,发出苦笑之声。侍从有人要拉相如去受刑,秦王趁机说:“如今杀了相如,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,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,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,放他回到赵国,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!”最终还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见了相如,大礼完后让他回了国。

     

      相如回国后,赵王认为他是一位有德行、有才能的贤大夫,出使诸侯国,能做到不辱使命,于是封相如为上大夫。此后秦国并没有把城邑给赵国,赵国也始终不给秦国宝璧。

     

      此后秦国攻打赵国,夺取了石城。第二年,秦国再次攻打赵国,杀死两万人。

     

      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,想在西河外的渑池与赵王进行一次友好会见。赵王害怕秦国,打算不去。廉颇、蔺相如商量道:“大王如果不去,就显得赵国既软弱又胆小。”赵王于是前去赴会,蔺相如随行。廉颇送到边境,和赵王诀别说:“大王此行,估计路程和会谈结束,再加上返回的时间,不会超过三十天。如果三十天还没回来,就请您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,以断绝秦国要挟的妄想。”赵王答应了,便去渑池与秦王会见。秦王饮到酒兴正浓时,说:“我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,请您奏瑟一曲!”赵王就弹起瑟来。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:“某年某月某日,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,令赵王弹瑟。”蔺相如上前说:“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,请让我给秦王捧上盆,来相互为乐。”秦王发怒,不答应。这时蔺相如向前进献瓦缻,并跪下请秦王演奏。秦王不肯击缻,蔺相如说:“在这五步之内,如果我自杀,脖颈里的血可以溅在大王身上了!”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,蔺相如睁圆双眼大声斥骂他们,侍从们都吓得倒退。因此秦王很不高兴,也只好敲了一下缻。相如回头来招呼赵国史官写道:“某年某月某日,秦王为赵王击缻。”秦国的大臣们说:“请你们用赵国的十五座城池向秦王献礼。”蔺相如也说:“请你们用秦国的咸阳向赵王献礼。”直到酒宴结束,秦王始终也未能压倒赵王。赵国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,因而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。

     

      渑池会结束以后回到赵国,由于蔺相如功劳大,被封为上卿,官位在廉颇之上。廉颇说:“作为赵国的将军,我有攻战城池作战旷野的大功劳,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,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,况且蔺相如本来就出身卑贱,我感到羞耻,无法容忍在他的下面。”并且扬言说:“我遇见蔺相如,一定要羞辱他一番。”蔺相如听到这话后,不愿意和廉颇相会。每到上朝时,蔺相如常常声称有病,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。没过多久,蔺相如外出,远远看到廉颇,蔺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。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向蔺相如抗议说:“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,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。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,廉颇传出坏话,而您却害怕躲避着他,胆怯得也太过分了,一般人尚且感到羞耻,更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!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,请让我们辞去吧!”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,说:“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?”众人都说:“廉将军比不上秦王。”蔺相如说:“以秦王的威势,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,羞辱他的群臣,我蔺相如虽然无能,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!但是我想到,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,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。如今我们俩相斗,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,势必不能同时生存。我所以这样忍让,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,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!”廉颇听说了这些话,就脱去上衣,露出上身,背着荆鞭,由宾客引领,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,他说:“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,想不到将军的胸怀如此宽大啊!”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,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友。

     

    注释

    1.赵惠文王十六年:公元前283年。赵惠文王,赵国君主,名何。

    2.阳晋:齐国城邑,在今山东菏泽西北。

    3.上卿:战国时期诸侯国大臣中最高的官位。

    4.宦者令:宦官的首领。

    5.舍人:有职务的门客。

    6.和氏璧:战国时著名的玉璧,是楚人卞和发现的,故名。事见《韩非子·何氏》。

    7.秦昭王:即秦昭襄王,名则。

    8.遗(wèi):送。

    9.徒见欺:白白地被欺骗。

    10.亡走燕:逃到燕国去。

    11.何以知燕王:根据什么知道燕王(会收留你)。

    12.境上:指燕赵两国的边境。

    13.幸于赵王:被赵王宠爱。幸,宠幸。

    14.乃:却,竟然。

    15.束君归赵:把您捆绑起来送还赵国。

    16.肉袒伏斧质:解衣露体,伏在斧质上。袒,脱衣露体。质,同“锧”,承斧的砧板。

    17.宜可使:可供差遣。宜,适宜。

    18.不:同“否”。

    19.曲:理屈,理亏。

    20.均之二策:衡量这两个计策。均,衡量。之,这。

    21.宁许以负秦曲:宁可答应,而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。

    22.奉:捧着。

    23.完璧归赵:让璧完整无损地归还赵国。

    24.章台:秦离宫中的台观名。

    25.奏:进献。

发表回复
你还没有登录,请先登录注册